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投身大革命洪流
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和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近代中国社会及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主义社会。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定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中国,并迫使中国签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打断了中国社会原有自身发展的进程,引起了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关系、社会性质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度屈辱的境地。国外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联合,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成为民族灾难和人民痛苦的根源。这样,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二十世纪中国最初的革命领导者,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中国社会内部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初步成长起来,从而引起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但是,由于这时无产阶级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它所参加的某些斗争,还处在民族资产阶级的影响之下。
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初步发展并登上政治舞台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新的气象。1905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起成立同盟会,提出了实质上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政治纲领,并努力用革命手段来实现这个纲领。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全面爆发。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广泛地发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群众,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这场革命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最终,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个角落盘根错节。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 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觉悟到必须重新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要救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中国的先进分子从消沉、苦闷和仿徨中走出来,再次在心中燃起热切的 期待,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在孕育着。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犹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掀起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狂飙。这场运动,正是新的革命风暴到来的前奏。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可是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其本质只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它不可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并且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这时已经在实际生活中明显暴露出来,引起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怀疑和批判。正是这种怀疑和批判,为他们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正当中国人民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了苦斗的时候,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前景,给予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向和启示。李大钊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颂扬俄国十月革命。
到这时,中国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条件逐渐成熟。中国工人阶级和民主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此时形成的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庞大的先进知识分子群,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在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兴起了一场新的人民大革命,此次革命以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协约国一方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会议不顾战胜方中国的利益,竟规定战败的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北洋军阀代表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似火山爆发般地开始了。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示威,掀起爱国风暴。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镇压游行学生,但学生们并未屈服,掀起进一步的全国性爱国风暴。五四运动突破青年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逐渐转向工人。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往民间去”,到工人中去开办学校、组织工会。这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那时,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在刊物上纷然杂陈。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先后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当作单纯的学理来探讨,而是把它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注意同工人群众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了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建立新型的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在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的帮助下,1920年8月,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成立中国共产党。大会还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并在通过的党的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首要政策是组织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群众,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它是近代中国社会
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因而能够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的方向。正是这个党,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一大以后,党以主要力量从事工人运动。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党更需要的是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对中国
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党的二大就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兴起
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大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1923年6月12—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大会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最终确立。1924年1月20—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员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大会还讨论了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问题。在孙中山的坚决主张下,国共合作得以实现。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的思想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广泛传播着。
1925年1月11—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党的四大结束后不到两个月,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引起全国人民的巨大悲痛。国共两党组织各界人民举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形成一次声势浩大的革命宣传活动。国民革命的呼声在全国各地更加高涨。一场新的大规模的革命风暴就要来临。
1925年,以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为起点的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兴起。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得到很大发展,党员人数增加了将近10倍,一些原来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起党的组织。
伴随着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国民党右派掀起的******逆流也在滋长。更为严重的是,蒋介石因在创建黄埔军校和统一广东根据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谋取主管军事的权力,其影响和地位已大大增强。他开始加强对共产党的限制,******面目越来越明显。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所谓“中山舰事件”。同年5月15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后,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掌握最高权力的人物。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的立场进一步转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方面。但是他的实力有限,还需要得到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因此没有立刻同共产党公开分裂。这时已到北伐战争的前夜。北伐的军事指挥权主要掌握在蒋介石手中这个事实,表明革命形势虽然在迅速发展,但已经埋伏着严重的危机。
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大革命的失败
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针对敌我兵力悬殊的形势,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开始北伐。并依据此战略方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重大胜利。
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并未能遏制革命阵营内部的危机。蒋介石进一步加紧对军队和政权的控制,实力迅速膨胀。同时帝国主义列强认定蒋介石等所代表的势力同样是******的力量,开始对他们进行拉拢。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的******面目公开暴露出来。他提出要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到北伐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南昌,以便置于他的直接控制之下。
面对革命阵营随时可能发生分裂的严重局面,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方针开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对于这种右倾错误,党内一部分同志进行了抵制和反对。毛泽东尖锐地批驳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种种责难,论述了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翟秋白等也对右倾错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批判,阐述了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蒋介石的地位和权利也扶摇直上。其在上海串通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流氓头子,1927年4月12日,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政变发生后,国内政局迅速逆转。除以张作霖为首的北京政府外,蒋介石于4月18日在南京另行成立“国民政府”,以与武汉的国民政府相对立。这就在全国形成了北京、南京和武汉三个政权峙的局面。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大会未能对武汉政府的各派作出正确的分析,导致了对汪精卫一派的右倾迁就政策,未能在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全党指明方向。同年7月15日,汪精卫等控制的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随后,汪精卫集团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了大逮捕和大屠杀。国共合作发动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这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说,一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比革命阵营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二是国民党背信弃义地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在主观上,是陈独秀等人在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曾经造成很大声势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这场大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开始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党还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尤其是通过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党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所有这一切,为党领导人民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阶段准备了条件。